回溯至2015年,历经五年漫长的磋商与谈判,我国最终与俄罗斯达成协议,签订了引进24架苏35战斗机的合同,合同总金额高达20亿美元,换算下来,每架战机的单价竟达到8000万美元之多,堪称我国引进战斗机中的“价格之最”!次年,即2016年,苏35战斗机便开启了分批次交付流程。而在苏35全部交付完毕之际,我军自主研发的歼16与歼20战斗机也相继步入正式服役阶段。此情此景,不禁让众多人心中生出疑惑:既然我们已经拥有更为先进的战斗机,那为何还要耗费巨资采购苏35呢?这笔交易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引进苏35是为了其发动机。苏35所搭载的117S发动机,追根溯源属于AL31F发动机的衍生改进型号。相较于AL31F,117S发动机通过加大直径、提升空气流量的方式,实现了推力的显著增强,其最大推力从12.5吨提升至14吨。然而,我国引进的117S发动机并非俄罗斯自用的原版,而是性能有所弱化的“猴版”。该版本发动机推重比仅约7.5,使用寿命也仅有2500小时,性能指标与当时我国已定型的涡扇10B发动机基本相当。由此可见,我国实际上已具备与117S性能相近的发动机,故而引进苏35显然并非出于对其发动机的需求。
在雷达等航电设备方面,苏35的表现同样难以令人满意。其配备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性能表现平平。依据我国的技术标准来衡量,该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不足200公里,多目标攻击能力也存在明显短板。与歼16装备的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即便与歼10C搭载的雷达相比,也稍显逊色。倘若苏35与歼10C展开对抗,歼10C凭借雷达优势,完全能够做到先发现目标、先发起攻击、先完成击落。
此外,苏35的武器系统也较为落后。其配备的空空武器仍以R73和R77为主,相较于我国彼时已研制成功的霹雳10和霹雳15,整整落后一代。所以,暂且不论与歼20相比,单是与歼16、歼10C相较,苏35在武器装备方面也处于明显劣势。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我国引进苏35绝非是看中其性能优势。
事实上,我国引进苏35主要基于两大战略考量。
其一,当时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尽管歼20和歼16战斗机已逐步进入服役进程,但受限于生产能力,产量尚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高性能战斗机的数量缺口较大。为快速填补这一战力空白,缓解燃眉之急,我国选择采购这批苏35战斗机作为应急之策。
其二,苏35虽在整体性能上并非顶尖,但也具备独特优势。例如,其拥有出色的远航程和优异的机动性能。这些特性使得苏35在驱离外国军机的任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既能在近距离接触时保持战斗力,又无需担忧泄露我军主力战机的核心技术机密。也正因如此,近年来苏35频繁活跃于我国边境空域,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综上所述,我国采购苏35并非因其性能卓越,而是基于当时的实际需求将其作为应急机型引入。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我军充分挖掘其长处,避开短板,使其在国防建设中发挥出了应有的价值。
#热问计划#
永华证券-全国十大配资-短线配资网-低息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