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之前有这么一个患者,着实比较可惜,一时的疏忽大意,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事情是这样的,患者姓王,也比较年轻,50岁出头,体检的时候发现:右肺上叶8mm混合磨玻璃结节,伴分叶征和胸膜牵拉,建议3个月复查。然而,患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自己不咳不喘、不痛不痒,没有一点异常感觉,而且身边也有不少人查出肺结节,开始被吓个半死,结果却没啥大事儿,自己又何必再去折腾,花那冤枉钱干啥?
就这样,王师傅把肺结节的事儿抛到了脑后,结果还没过一年,突然开始出现咯血情况,最开始是血丝,慢慢的血量开始增加,于是来医院做了个检查,拿到结果以后,整个人都懵掉了:结节已经超过20mm了,病理检测确诊为浸润性肺腺癌,且已经转移至纵膈淋巴结。
如果当时发现以后,王师傅就重视起来,当时干预的话,可以说没啥大问题,而现在,不仅要遭大罪,且5年生存率也可能不超过30%,真的是后悔莫及。
其实,回看当时的CT报告,其中就藏着3个“夺命信号”,也可以说是“癌症密码”,只不过王师傅没读懂,以至于酿成大错:
一:混合磨玻璃结节,其风险概率在三大常见结节类型中最高,不仅如此,直径已经8mm了,其中的实性成分越多,则风险概率越高;
二:右肺上叶肺结节,因为生理构造的原因,右肺上叶更易受吸入性致癌物(如烟草烟雾、粉尘)的影响,导致黏膜损伤和癌变风险增加,所以,此处是肺癌“最钟爱”的位置;
三:分叶征、胸膜牵拉,这两个都是恶性特征,虽然并不是说有恶性特征就一定是恶性的,但是提高警惕还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有毛刺征、血管穿行、空泡征等。
集合了上述3点,实际上风险系数就已经比较高了,然而王师傅并未上心,还以没有不适症状为判断依据,认为自己没啥事儿。其实,门诊上经常会遇到患者怀疑诊断的理由就是没有症状,殊不知,肺组织因缺少神经,哪怕是早期肺癌也都常常没有症状,而等表现出症状时,多半已经是中晚期了,正因如此,在CT没有普及之前,门诊上只要查到肺癌,基本上就是晚期了,因为都是有症状了才开始检查。
大家一定要记住,CT做为目前最有效的早期肺癌筛查方式,一旦发现肺结节以后就要引起重视了,特别是有恶性特征的结节,应该第一时间找专业的医生来判断性质,并谨遵医嘱,风险极高或者已经确诊癌症的结节,手术是首选;而未到手术程度,暂时安全的结节,可以充分利用随访期散结,要知道,主动干预永远强过被动等待,门诊上不少患者通过系统规范的中药软坚散结,两到三个月后复查,结节缩小或者消失,既不耽误病情,有给自己争取了不手术的机会,可谓是“一石二鸟”!
永华证券-全国十大配资-短线配资网-低息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