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撤,有日军!”
1939年,杨成武在指挥部队撤离的过程中,晚上一时睡不着,便决定带着几名警卫员外出散步,想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但他刚走不远,便看到一名士兵在路边小解。杨成武本能地准备上前提醒一声,但当他走近时,突然发现这个士兵的姿势显得异常奇怪。这一细节让他瞬间警觉,他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日军的探子。杨成武没有犹豫,立刻意识到情况紧急,立即指示部队撤退。
那么,杨成武是如何敏锐地察觉到日军的存在呢?
展开剩余86%1939年11月4日,从张家口出发的一支日军部队正在向黄土岭方向推进。这支日军不同寻常,他们是被誉为日军中最为精锐的关东军。而带领这支部队的正是日本军部著名的中将阿部规秀,这位被称为“名将之花”的将军,一直活跃在中国东北,长期担任日军的先锋军,负责执行侵华任务。这次,他亲自率军出征,目的就是要追击并消灭我军在华北地区的主力部队。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场看似不大的冲突,却让阿部规秀遇到了顽强的对手——杨成武。
那时,杨成武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司令员,凭借着出色的军事眼光,他是第一个察觉到日军异常行动的人。杨成武立刻命令派遣侦查员进一步确认敌情,并将情报第一时间报告给总军区的聂帅。通过侦查结果,杨成武判断出日军很可能会朝黄土岭进发,而这个地形非常适合伏击。他立即向聂帅建议,如果日军真从黄土岭进攻,最好在此设伏,让敌军深陷陷阱。
聂帅很快同意了他的建议,立即安排了部队执行伏击计划。为了引诱敌人进入设伏地点,杨成武决定派出两个团,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两个团时而撤退,时而阻击,巧妙地调动敌人,使其步步紧逼,同时不断消耗敌人的耐性和士气。日军追击越来越急躁,甚至愤怒到点燃村庄。杨成武看到这种情况,心中早已有了决定,立即下令开始战斗。
11月7日上午,天空下着小雨,山谷中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日军进入山谷后,迅速提高了警惕,前进速度明显放缓。为了避免伏击,他们开始占领两侧的小高地,采取交替掩护前进的方式,虽然缓慢,却极力保持部队的安全。这种谨慎的策略表明,阿部规秀的指挥风格非常老练。
直到下午三点左右,敌军终于完全进入山谷。此时,我军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原本被日军追击的两个团迅速转身,展开激烈的阻击。同时,四周的山坡上传来了枪声,敌军陷入了我军早已布好的包围圈中。
尽管我军早有准备,但日军毕竟是精锐部队,作战能力强悍,战斗非常激烈,敌人伤亡过半后,杨成武决定调动炮兵支援。就在此时,负责伏击的团长陈正湘突然通过电话联系杨成武,报告他发现了一个疑似敌人指挥部的地点。虽然我军重武器极其短缺,但这一次,杨成武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请求,并迅速调派了炮兵支援。
炮兵连到达后,陈正湘通过望远镜为连长指明了目标——山坡上的一个小院子,里面有穿着黄呢子大衣的日军军官。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小院距离我军的射程非常近。接到这一情报后,陈正湘决定趁机对敌人进行致命一击。炮兵连长也没有浪费时间,立刻挑选了最精锐的炮手李二喜。
李二喜的第一发和第二发炮弹未能命中,但第三发经过修正,准确地击中了那个小院。爆炸的震动让阿部规秀受伤,并在几个小时后因伤势过重死亡。这一击,不仅让敌军指挥官倒下,也让日军深感恐惧,决心发起对我军的扫荡行动。
然而,日军的扫荡并未如他们预想的那样顺利,反而遭遇了我军的顽强抵抗。我军虽装备落后,却凭借聪明的战术和坚定的决心,连续打击了日军,让他们节节败退。此时,杨成武和部队士气高涨,然而日军的警觉性也随之提高,他们决定不再与我军正面交锋,而是计划通过暗中偷袭来打击我军。
日军发来了一封求和信,企图缓解局势,要求停止战斗。对于这一信件,杨成武完全不为所动,他认为侵略者的求和不过是阴谋的一部分,决不可能真心求和。在他看来,日军的真正意图是想借此机会放松我军警觉,暗中策划新的行动。
尽管军中部分士兵认为敌人可能真的是因为害怕而主动求和,但杨成武的直觉告诉他,这封信背后隐藏着不小的危险。与此同时,部队士气高涨,军中有人提议庆祝一下,炊事班决定包饺子。然而,就在此时,天空上传来了飞机的声音,杨成武立即警觉起来,意识到日军很可能正在放松我军警惕,并准备进行包抄。
他立即命令部队转移,在夜色的掩护下,部队迅速撤往青山村。经过一番折腾,杨成武依旧难以入睡,决定带着警卫员外出巡视,查看侦查哨的情况。就在此时,他突然看到一个士兵站在路边小解,动作奇怪,这个细节再次让他警觉,马上意识到日军可能已经接近,并迅速下令撤离。通过他果断的决策,部队成功避免了日军的追击,成功脱险。
通过杨成武的敏锐观察和果敢决策,我军不仅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也成功规避了敌人的反扑,为整个战局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威震敌胆神炮连:一炮定胜利、三炮过大渡河、四炮击毙阿部规秀!》,新华社客户端,2022-09-19
发布于:天津市永华证券-全国十大配资-短线配资网-低息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