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去航母上参观不代表我爱国,我只当它是一个军事设备来看,从军事角度看航母,是个大家伙、硬设备,研究它的构造、性能”
但这航母可不是普通设备啊。它是咱们国家自己造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奋战的心血、是成千上万工程师工匠精益求精的汗水、更是国家综合国力与海防力量的象征,是民族复兴路上醒目的里程碑。
站在这样凝结着亿万国人期待与骄傲的钢铁浮岛上,感受其磅礴气势,面对此情此景,说出如此“纯粹技术流”的话语,难免让人揣测其背后的意图,颇有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味。
这位公开发表此论的梁先生,其言论姿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巨大争议。值得注意的是,类似“只看设备不谈情怀”的论调在特定圈层并非孤例。
就在不久前,网络上流传出个别军事爱好者群体在参观军事博物馆或涉及国防成就的展览时,热衷于过度“解构”展示装备的“瑕疵”或“落后”,进行冰冷的技术参数比较,甚至公开贬低其设计理念,却绝口不提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发展艰辛或里程碑式的进步价值。
这种剥离了所有情感与国家叙事的“纯技术视角”,与梁先生之言异曲同工。他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自我标榜的“客观理性”,将国之重器仅仅等同于一堆冰冷的钢铁和电路,仿佛这钢铁长城未曾浸染一滴建设者的汗水与国民的骄傲。
诚然,航母确实是复杂的军事设备,研究其构造与性能是军事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爱国热情的表达方式也千差万别。但将参观国家倾注巨资心血打造的国之重器,刻意剥离其蕴含的国家意志与民族自豪感,在公众场合如此轻描淡写地割裂“设备”与“国家/爱国”的联系,这绝非一个身处此情此景下的普通国人会自然而然做出的反应。
这种刻意为之的“祛魅”,将航母仅仅降维为一个纯粹的技术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话语立场。它挑战的,恰恰是在民族复兴宏大叙事下,官方精心构建的凝聚共识与国家认同的努力。
我的观点:
因此,当“纯技术探讨”演变为对民族情感象征的系统性解构时,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种新型意识形态渗透?这类言论以“理性”为盾牌,实则消解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腾,其危害性远超赤裸的敌意攻击——因为它披着“客观”外衣,更易在公共话语中寄生蔓延。
试问:若容忍航母、国旗、国歌等象征物被剥离情感价值而仅存物理属性,民族凝聚力将何以维系?当“技术中立论”成为切割国家认同的利刃时,所谓言论自由的边界是否应让位于更根本的生存逻辑?历史反复证明:一个丧失神圣性共识的民族,终将沦为文化殖民的祭品。
补充事件与理论支撑
• 2025年3月朱立伦事件:国民党人士朱因在公开场合回避“中国人”身份表述遭民众呛声,舆论风暴中“技术性回避身份认同”的行为被广泛批判为“精神背叛”。
• 2024年国庆和服事件:两名女子在南京历史景区穿和服拍照,引发“文化背叛”声讨。官方媒体定性:“穿衣自由不能凌驾历史伤痕之上”。
永华证券-全国十大配资-短线配资网-低息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