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同志,笑容灿烂、眼神充满活力,他身后那座雄伟壮丽的武汉长江大桥,成为了这张历史性照片的背景。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在雷锋十八岁时,那时他充满年轻的朝气与理想,而站在大桥前,他被这座大桥的宏伟景象深深震撼。武汉长江大桥的巍峨与雷锋年轻的脸庞相映成趣,正因如此,这成为了雷锋一生最喜爱的照片之一。那么,大家是否好奇这张照片背后的一些小故事呢?比如它是由谁拍摄的?拍照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回溯那段历史吧!
雷锋同志出生于1940年12月18日,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中。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从小就受到了革命精神的熏陶,对祖国充满了热爱。新中国成立后,雷锋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成就,深深被其感召,因此,年少的他早早便立下了为祖国奉献一生的誓言。1958年,年仅十八岁的雷锋选择前往辽宁鞍山钢铁公司,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剩余76%雷锋对钢铁生产的兴趣与热爱也源于他的成长经历。在湖南的农村,钢铁生产几乎是他理想中最能代表国家富强与工业进步的象征。临行之前,他特意改了名字,原名“雷峰”,意为登高望远,而在县委领导的建议下,他将“峰”改为了“锋”,以寄托自己如钢铁般坚定、勇往直前的决心。
1958年11月12日,雷锋搭乘火车,从长沙出发前往鞍山。在长途旅行中,由于车次的调整,雷锋在武汉停留了几个小时,趁着空闲时间,他和几位老乡一同参观了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长江大桥。建成不久的武汉长江大桥令雷锋震撼不已,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梁,也是工人阶级自力更生的象征。站在这座宏伟大桥上,雷锋深感自豪,并与大桥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了他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当时的中国,照相机并不普及,雷锋身为出身贫苦的年轻人,或许一生也未曾有过几张自己的照片。那张历史性的合影,是由武汉大桥照相馆的摄影师拍摄的。具体是谁拍的呢?直到2023年,答案才逐渐浮出水面。王孝云,一位在武汉国营大桥照相馆工作多年的资深摄影师,在看到这张照片后,凭借着自己对当时拍摄风格的敏锐嗅觉,确认了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和背景。作为照相馆的摄影师,王孝云回忆起,当年大桥照相馆使用的是120照相机,这种相机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只有国营照相馆才有能力使用。雷锋与长江大桥的合影,也正是由这一设备拍摄的。
据王孝云回忆,当年合影的费用大约是一块钱,而照片并非立即冲印出来,而是需要按照游客提供的地址邮寄,邮费额外需要一毛五。当时的照相馆会在照片的角落加盖“武汉大桥照相馆”的字样,但由于疏忽,这张照片并没有留下这个标记,直到几十年后,大家才重新开始寻找它的出处。
尽管大桥照相馆已经经历了多次变迁,最终在1996年停业,但这张照片的历史意义却依然深远。雷锋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宣传,而这张照片也成为了雷锋精神的象征。从1963年开始,雷锋的照片首次在《武汉晚报》上刊登,而这张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便成为了广为人知的雷锋标志。
雷锋之所以如此钟爱这张照片,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了自己的形象,而是因为照片背后的长江大桥激发了他对国家钢铁事业的强烈憧憬。作为一名曾在鞍钢工作的青年,雷锋对钢铁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情。大桥的钢铁结构让他为之震撼,甚至感叹道:“原来全是钢铁啊!”在他眼中,钢铁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国家崛起与进步的动力源泉。
这张照片,无论在雷锋的生活中,还是在后来的宣传中,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代表了雷锋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今天,虽然原片已经遗失,但这张照片的价值与意义依旧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了雷锋精神的永恒象征。
发布于:天津市永华证券-全国十大配资-短线配资网-低息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